明朝覆灭后的汉奸之祸:孙之獬与剃发令的黑暗历史
明朝灭亡后,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,借助吴三桂的投诚,迅速攻入中原,建立了清朝。然而,新政权刚刚站稳脚跟,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各地的反清力量仍在顽强抵抗。为了巩固统治,清廷招降了大量明朝旧臣,其中不少人为了个人利益,不惜背叛民族,助纣为虐,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
在这群令人不齿的叛臣中,有一个人尤为可恨。他并未亲自挥刀杀人,却因他的建议,导致无数汉人惨遭屠戮,整个中原大地陷入血雨腥风。这个人,就是孙之獬。
投机钻营的仕途
孙之獬是山东淄川人,明熹宗天启二年(1622年)考中进士。崇祯皇帝即位后,开始清算魏忠贤的党羽,东林党人趁机上书,要求销毁阉党编纂的《三朝要典》。这本书是魏忠贤为了打击东林党,故意篡改历史,将明末三大案(梃击案、红丸案、移宫案)的官方记录歪曲编撰而成,混淆是非,陷害忠良。销毁此书,本是为了还历史一个公道。
然而,魏忠贤的余党大多不敢吭声,唯独孙之獬跳出来反对。起初,崇祯只是斥责了他,没想到孙之獬竟抱着《三朝要典》跑到太庙痛哭流涕,公然挑战皇帝的权威。崇祯大怒,直接将他革职,赶回老家。
展开剩余60%卖国求荣,投靠清廷
孙之獬虽被罢官,却并未死心,一直在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。1644年,清军入关,一路南下。当清军抵达他的家乡时,孙之獬立刻率领家仆剃发易服,换上满人装束,主动投降。清廷为了笼络人心,封他为礼部右侍郎。
然而,他的谄媚并未换来满人的尊重。当时,满汉官员上朝时分开站立,汉臣仍保留明朝衣冠,唯独孙之獬剃发易服。他试图站到满臣队列,却被满人嫌弃;想回到汉臣行列,又被同胞鄙视。最终,他只能在两列之间尴尬徘徊,成为朝堂上的笑柄。
祸国毒计:剃发令的推行
孙之獬怀恨在心,为了讨好清廷,他上书顺治帝:“陛下平定中原,万事革新,唯独衣冠发式仍沿袭汉制,这岂不是让中国支配陛下,而非陛下支配中国?”这番话正中多尔衮下怀,他正想通过强制手段证明清朝对中原的彻底征服。
1645年,清廷颁布“剃发令”,强令汉人剃发易服,违者处死。汉族自古有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”的传统观念,剃发被视为不孝之举。许多百姓宁死不屈,清军便以血腥镇压回应,无数人因拒绝剃发而惨遭屠杀,甚至整座城池被血洗。
恶有恶报:汉奸的悲惨结局
然而,清廷骨子里也瞧不起孙之獬这种卖国求荣之徒,不久便以“办事不力”为由将他革职。他灰溜溜地回到家乡,但民间对他的仇恨早已深种。
后来,反清义军攻入他的家乡,将这个祸国殃民的汉奸擒获。愤怒的百姓将他绑起来,用针在他身上刺满孔洞,再插上猪毛,让他体验“生发”之痛,最后将他与全家七口人斩首示众,暴尸街头。这种残酷的惩罚,正是对他推行“剃发令”的报复。
消息传开,百姓无不拍手称快。清廷本想追封抚恤,但最终作罢。正所谓“天理循环,报应不爽”,孙之獬为一己私利,害得无数人丧命,落得如此下场,实属罪有应得。
发布于:天津市